磐玉-AIBOX-L01产品使用说明书
磐玉-AIBOX-L01产品使用说明书
概述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磐玉- AIBOX-L01 系列(以下简称为 L01)的产品特点、系统架构、应用场景、产品规格、安装配置等,使得用户对 L01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读者对象
本文档主要适用于以下人员:
- 企业管理员、企业用户
- 用户企业开发人员、售前人员
符号约定
在本文可能出现以下符号、标志,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1 安全
1.1 通用安全
事项说明
在操作、安装本设备时,请遵循设备标识以及手册中说明的通用安全相关注意事项。 关于手册中提及的“危险”、“警告”、“注意”事项,只是对安全事项的补充,并不代表所有安全事项。
安装要求
操作、安装、维护本设备的人员必须了解所有安全注意事项,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后 才可进行操作。关于安装要求做以下几点说明:
- 设备操作、安装、维护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人员完成。
- 设备检修必须由本公司授权人员完成。
- 设备部件更换必须由本公司授权人员完成。
- 设备因安装导致的设备故障、异常需由操作人员及时与我司联系。
人身安全
- 设备安装、操作前,需要身穿防静电服,佩戴防静电手套或手环,摘除手部导电饰 品,避免引起短路被电击损伤。
- 严禁在危险环境下操作、安装设备,如雷雨天气、易燃环境等。
设备安全
- 保证设备在任何一种安装方式下的牢固可靠,如桌放、挂墙或机架安装。
- 严禁遮挡、堵塞设备表面散热齿和散热风扇。
- 严禁拔除设备密封胶塞,如天线胶塞等。
1.2 电气安全
恶劣环境
- 严禁在雷雨天气下对设备进行交流电操作,否则会有致命危险。
- 严禁在雷雨天气下对设备进行室外设备箱体、抱杆等作业,否则会有致命危险。
- 严禁在高压电源供电情况下,不规范地进行操作,否则会有致命危险。
设备电源
严禁在设备上电状态下,进行带电拆除电源线操作,避免产生电火花导致身体损伤。
- 进行拆除设备电源线操作前,必须优先关闭电源使设备处于已关机状态下。
- 确保设备电源线与设备相连后,连接位置牢固不松动。
静电
为防止人体摩擦、移动产生的静电损坏设备,对设备操作前,先进行静电放电操作。
• 触摸、手持设备前,必须佩戴防静电手环,并将手环的接地端子接地。
电池
本产品带纽扣电池,需要注意电池:
- 电池不得暴露在诸如日照、火烤或类似过热环境中,可能导致爆炸或泄露可燃液体或气体。
- 切勿将电池投入火中或加热炉中,或对电池组进行机械挤压或切割的处理,可能导致爆炸。
- 使用电池时,严禁短路、过热或拆解。
- 如果电池更换不当会有爆炸危险,只能用同样类型或等效类型的电池来更换。如果用错误型号的电池组替换会有着火或爆炸的危险,可能会使安全防护失效。
- 电池组承受极低气压,可能导致爆炸或泄露可燃液体或气体。
- 不要吞咽电池, 化学灼伤危险。
- 本产品包含纽扣电池,如果吞食纽扣电池, 在2 h 内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内部灼伤并可能导致死亡。
- 让儿童远离新的和使用过的电池。
- 如果电池仓未安全闭合, 停止使用该产品并使之远离儿童。
- 如果你认为电池可能已被吞食或放置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内, 立即寻求医疗救助。
2 产品简介
2.1 产品概述
微服务器AIBOX-L01是一款集高性能与低功耗于一身的边缘计算产品,其核心搭载RK3576处理器,融合了四核Cortex-A72与四核Cortex-A53处理器,能够支持多种视频解码格式,轻松应对各种视频处理需求。产品配备强劲的3D GPU及专用2D硬件引擎,确保在各种应用场景下都能提供流畅无比的显示性能。内置NPU不仅支持多种数据类型,还兼容主流AI框架,极大地提升了其在AI领域的应用能力。作为一款支持宽温工作范围并拥有多接口设计的边缘计算设备,AIBOX-L01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园区、安全生产等多种领域,为各种场景提供强大而灵活的计算支持。
2.2 产品特点
超高性能
- 新一代八核64位高性能AIOT处理器,主频高达2.3GHz;
- 内置6TOPS强劲算力NPU,支持INT4/INT8/INT16等混合运算,可实现基于TensorFlow/MXNet/PyTorch等系列框架的网络模型转换;
- 支持8K30fps解码/4K60fps编码,4K高清120fps高帧率显示。
接口丰富、部署灵活
- 支持丰富接口:1000M 以太网口、USB3.0/USB2.0、HDMI、RS-485、RS-232;
- 支持-20℃至+60℃宽温工作环境;
- 支持 IP30 防护等级;
- 支持 Wi-Fi/BT 无线互联;
- 支持扩展硬盘存储(M.2 SSD);
- 可选配支持 4G/5G 模块。
3 产品规格
3.1 技术规格
表1 L01技术规格
核心配置 | SOC | RockChip RK3576 | |
CPU | 八核 64 位(Quad A72 + Quad A53), 8nm 先进工艺 | ||
GPU | G52 MC3 | ||
NPU | 6 TOPS | ||
编解码 | 解码:H.264/AVC 4K@60fps、H.265/HEVC 8K@30fps or
4K@120fps、VP9 8K@30fps or 4K@120fps、 AVS2
8K@30fps or 4K@120fps、 AV1 8K@30fps or
4K@120fps 编码:H.264/AVC 4K@60fps、H.265/HEVC 4K@60fps |
||
内存 | 内存 4GB/8GB 最大可支持 16GB LPDDR4X | ||
存储 | 存储 32GB/64GB eMMC | ||
硬件特性 | 扩展存储 | M.2 PCIe3.0 ×1 SSD(2280)×1(选配) TF 卡座×1 | |
以太网 | 1000Mbps 以太网(RJ45 ) ×2 | ||
无线网络 | 支持 2.4GHz、5GHz 双频 WiFi,802.11a/b/g/n/ac/ax 协
议(选配) 支持蓝牙 v5.4(选配) 4G(选配) |
||
视频输出 | HDMI* 1 | ||
音频接口 | 3.5mm 耳机接口 x 1,3.5mm MIC 接口 x 1 | ||
USB | USB3.2 ×1 USB2.0 ×2 USB-C ×1 多功能接口(USB3.2 OTG / DP1.4) |
||
其他接口 | RS-232 ×1 RS-485 ×1 GPIO (DO x4,DI x4) 继电器 x1 |
||
电源 | DC12V/5A (电源插头规格:DC5.5×2.1mm) | ||
系统软件 | 系统 | Linux | |
电气参数 | 尺寸 | 213.65x145.47x49mm | |
重量 | 约 1.4kg(不含外设) | ||
功耗 | 典型功耗:约 7W | ||
环境 | 工作温度:-20℃~60℃ 存储温度:-20℃~70℃ 工作湿度: 10%~90%(无凝露) |
3.2 环境规格
表2 L01环境规格
规格参数 | 磐玉 AIBOX-L01 |
---|---|
工作温度 | -20℃~+ 60℃ |
散热方式 | 被动散热 |
防护等级 | IP30 |
3.3 电源规格
表3 L01电源规格
规格参数 | 磐玉 AIBOX-L01 |
---|---|
输入(交流 AC) | 额定输入范围:200V AC~240V AC;50Hz;0.6A |
输出(直流) | 额定输入电压:12V DC 额定输入电流:2A |
注:以上为标配电源规格参数,工作环境温度为 -30℃ ~ +70℃
4 操作与安装
4.1 面板描述
4.1.1 主机后面板
表4 L01主机后面板说明
面板丝印 | 名称 | 说明 |
---|---|---|
ETH1 | 以太网口 | 自适应以太网口 |
ETH0 | 以太网口 | 自适应以太网口 |
EARPHONE | 3.5mm音频输出 | 音频输出 |
MIC | 3.5mm音频输入 | 音频输入 |
TYPE-C | USB TYPE-C接口 | 可接type-C插口的外设 |
HDMI | HDMI接口 | 可外接HDMI线 |
USB 3.0 | USB 3.0接口 | 可外接鼠标、键盘、U盘等 |
USB 2.0 | USB 2.0接口 | 可外接鼠标、键盘、U盘等 |
O3/O2/O2/O0 | GPIO-OUT接口 | 可用于输出控制信号到外扩设备 |
I3/I2/I1/I0 | GPIO-IN接口 | 可用于输入控制信号 |
G | GND接口 | 地线接口 |
B | RS485接口-B线 | RS485信号线负端 |
A | RS485接口-A线 | RS485信号线正端 |
RX | RS232接口-RXD | RS232数据接收端 |
TX | RS232接口-TXD | RS232数据发送端 |
NC | 继电器接口-常闭触点 | 继电器常闭端 |
NO | 继电器接口-常开触点 | 继电器常开端 |
COM | 继电器接口-公共端 | 继电器公共端 |
N.C | 空引脚 | 无功能 |
DCIN | 电源接口 | 外接12V工业级电源 |
4.1.2 主机左面板
表5 L01主机左面板说明
面板丝印 | 名称 | 说明 |
---|---|---|
RESET | 重启键 | 用于强行重启设备 |
DEBUG | 调试串口 | 用于调试设备 |
TF | TF卡卡槽 | 可插入TF卡扩展存储,安装时TF卡接触点朝上 |
SIM | SIM卡卡槽 | 可插入SIM卡进行移动通讯,安装时接触点朝上 |
4.1.3 主机右面板
表6 L01主机右面板说明
面板丝印 | 名称 | 说明 |
---|---|---|
4G-ANT1 | 4G天线接口 | 外接4G天线 |
4G-ANT0 | 4G天线接口 | 外接4G天线 |
WIFI-ANT | WIFI/BT天线接口 | 外接WIFI/BT天线 |
4.1.4 主机前面板
面板丝印 | 名称 | 说明 |
---|---|---|
SYS | 系统指示灯 | 显示系统工作状态 |
SSD | SSD指示灯 | 显示SSD工作状态 |
![]() |
电源开关 | 进行开关机操作 |
4.2 设备操作
4.2.1 下电
L01支持以下两种下电方式。
方式一 电源开关按键下电
- 步骤 1 长按前面板上的电源开关(如下图虚线框所示)按键 7 秒钟。
- 步骤 2 观察电源按键灯(蓝色)和SYS指示灯(绿色)熄灭,表示 L01 下电成功。
- 结束
方式二 电源线缆下电
- 步骤 1 拔掉电源线缆,将 L01 下电。
- 步骤 2 观察电源按键灯(蓝色)和SYS指示灯(绿色)熄灭,表示 L01 下电成功。
- 结束
4.2.2 上电
方式一 电源线缆上电(未插入线缆时)
- 步骤 1 插入电源线缆,将L01上电。
- 步骤 2 观察电源指示灯呈现蓝色常亮状态,确保 L01上电成功
方式二 电源开关按键上电 (已插入线缆时)
- 步骤 1 长按前面板上的电源开关按键 2 秒钟,将 L01上电。
- 步骤 2 观察电源指示灯呈现蓝色常亮状态,确保 L01上电成功。
4.3 安装要求
表 8 L01 安装要求
类别 | 项目 | 说明 |
---|---|---|
环境要求 | 通风要求 | • 保证安装环境的空气流通,设备外围留出适当散热空间。 • 严禁将设备置于热源(如电暖气、发热体等)附近。 |
防尘要求 | • 室外安装环境(如监控设备箱、灯杆箱体等)须达到 IP55 防护等级。 | |
防潮要求 | • 严禁将设备置于水源(如水房等)附近。 • 严禁设备在结露、渗水等环境下运行。 |
|
电磁要求 | • 远离电力系统接地装置,接地不要与其复用。 • 远离高功率无线电台、雷达等高频大电流设备。 • 强电磁环境建议采用电磁屏蔽对设备进行保护。 |
|
场所要求 | 符合要求场所 | • 机房、密闭空调房、空调机柜。 • 楼道、地下车库、场馆、非露天站台。 |
不符要求场所 | • 室外海洋周边环境(如近海、远海、水下等)。 | |
空间要求 | 机柜要求 | • 标准 19 英寸机柜(具备接地与通风散热条件)。 |
箱体要求 | • 达到 IP55 防护等级且具备通风散热条件的箱体环境。 | |
安全要求 | 防静电要求 | • 确保设备接地良好。 • 设备安装操作需身穿防静电服,佩戴防静电手套或手环。 |
4.4 桌面安装
说明
- 保证桌面平稳且通风散热环境良好。
- 严禁遮挡、覆盖 L01面板出风口或壳体表面。
操作步骤
- 步骤 1 将 L01静置于桌面。
- 步骤 2 连接外接线缆,参见 4.6 外接线缆。
- 步骤 3 将L01上电,参见 4.2.2 上电。
- 结束
4.5 外接线缆
4.5.1 以太网线
准备工作
- 准备工具:防静电手环或腕带。
- 准备辅材:超五类网线,建议使用带屏蔽双绞线。
操作步骤
- 步骤 1 将防静电手环或腕带佩戴。
- 步骤 2 将网线一端连接至L01 设备网口上,将另一端连接至对端设备网口上。
- 结束
4.5.2 HDMI 线缆
操作步骤
- 步骤 1 将防静电手环或腕带佩戴。
- 步骤 2 将 HDMI 高清视频线缆一端插入L01后面板的 HDMI 接口,另一端插入带有 HDMI 接口的对端设备显示器。
- 结束
4.5.3 WiFi/BT 天线(可选)
说明
• WIFI/BT天线为选配配件,如有需要请联系我方销售进行选购,WIFI/BT需要1根棒状天线。
操作步骤
• 步骤 1 将防静电手环或腕带佩戴。
• 步骤 2 将1根 WiFi 天线紧固在 L01 右面板标有 WIFI-ANT 丝印的 SMA 接插件上。
• 结束
4.5.4 4G 天线(可选)
说明
4G天线为选配配件,选配4G天线需要先选配4G模块,如有需要请联系我方销售进行选购,4G需要2根棒状天线。
• 4G 天线为垂直极化方式,建议设备桌放时垂直放置,挂墙时与设备平行放置。
操作步骤
• 步骤 1 将防静电手环或腕带佩戴。
• 步骤 2 将 2根4G 天线紧固在 L01右面板标有 4G-ANT0/1 丝印的 SMA 接插件上。
• 步骤 3 将 4G 天线分别弯折至垂直(设备桌放)或与设备平行(设备挂墙)。
• 结束
5 初始化配置
5.1 系统概述
RK3576边缘盒子预装标准版Debian12 XFCE4桌面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友好的图形界面轻松管理和配置各种系统资源。无论是网络设置、存储设备管理还是系统更新,Debian12 XFCE4桌面系统都提供了简便直观的工具,使用户能够高效地调整和优化系统性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5.2 系统登录
系统支持的登录方式有:
步骤1:debug串口登录:配置如下图,用户名/密码:linaro/linaro
步骤2:ssh登录:默认端口号22,用户名/密码:linaro/linaro
步骤3:桌面登录:通过HDMI连接显示器,用户名/密码:linaro/linaro
5.3 系统信息
“所有应用程序”-->“系统”-->“System Profiler and Benchmark”可以详细查看当前系统详细信息;
5.4 网络设置
如下图,点击桌面右上角网络连接图标,可以查看当前系统网络接口信息和连接状态:
在网络图标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连接信息”可查看每个连接详细的信息,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路由和DNS等:
5.4.1 以太网络
如下图,在网络图标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编辑连接”可配置每个网络连接(如连接名称、静态IP地址,静态路由等)
5.4.2 移动网络
出于网络速率和系统NetworkManager服务对网络资源的管理,RK3576边缘盒子上4G模块选择了CDC-ECM的拨号方式,模块被当成USB网卡管理。
如下图“有线连接3”可以看到如“QUECTEL EC25”带模块信息的网络就是4G网络,该接口的IP为模块分配给系统的IP,通常是“192.168..”
5.4.3 WIFI网络
WIFI模块被成功驱动后,桌面的网络信息中会多了“WIFI 网络”项,系统会自动扫描当前可用的网络,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连接;
WIFI网络连接成功后,“编辑连接”选项中会多出WIFI相关接口,用户可以像修改有线连接一样修改WIFI连接:
5.5 系统设置
5.5.1 系统时间修改
如下图,鼠标放置在桌面右上角日期时间上点击右键选择“属性”,就可以配置系统当前的日期或时间、时区、同步方式、时间格式等:
5.5.2 用户密码修改
如下图,用户可以根据下面流程修改用户组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等;
“所有应用程序”-->“设置”-->“用户和组”
此外系统“设置”选项还可以管理和配置其他系统资源,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安装系统提示完成相关配置;
6 软件部署
6.1 系统升级
系统固件升级的方式有两种:
方式1: 烧录工具
如下图,在“MASKROM”状态下可以烧录系统各个分区的固件;
注意:loader和 parameter 选项(如下图红框)一定要勾选,其他分区根据需要选择
用户也可以直接升级整个update固件,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方式2:系统dd命令
用命令“ll /dev/disk/by-partlabel/”可以查看系统磁盘当前分区情况:
然后使用dd命令直接把分区固件写到分区里,如使用下面命令更新内核固件:
dd if=/root/boot-rk3576_0603.img of=/dev/disk/by-partlabel/boot (if为固件路径)
命令执行后再执行sync和reboot 命令重启系统生效;
6.2 Docker 环境搭建
RK3576边缘盒子出厂固件默认不支持docker服务,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和部署docker环境,以下是参考安装命令;
6.3 U盘/TF 卡挂载
当插入U盘或TF卡,系统会自动识别设备,桌面上会出现U盘或TF卡盘符,点击后按照提示输入密码后系统会自动完成挂载动作,路径条栏的路径为挂载目录,用户可以直接浏览里面的文件;
用户也可以根据需求,通过命令行将U盘或TF卡设备挂载到指定的目录,参照6.4章节;
6.4 硬盘挂载
如6.3章节,当硬盘设备接入板子,系统也会自动识别并完成挂载;下面要介绍是通过系统命令行手动挂载的情况:
步骤1: 使用“fdisk -l”命令查看当前系统磁盘信息:
注意:要挂载的是“Device”设备结点, 不是“Disk”
步骤2、命令行完成挂载和卸载操作,如:
mkdir -p /media/nvme ----> 创建挂载目录
mount /dev/nvme0n1p1 /media/nvme/ ----> mount 命令挂载
Umount /media/nvme ----> umount 命令卸载
6.5 串口调试
RS232 默认设定为串口登录功能,对应的设备结点为:/dev/ttyFIQ0,使用以下串口参数:
波特率:115200
数据位:8
停止位:1
奇偶校验:无
流控:无
6.6 RS485/RS232
RK3576 有一个RS232接口和一个RS485接口,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应用程序的开发;系统同样自带或者可以安装第三方串口配置和使用工具,比如setserial、stty、minicom、ckermit等等;
6.6.1 RS485
RS485 接口对应的设备设备结点为 /dev/ttyS10 ,支持半双工,默认波特率为 9600;
操作步骤
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 步骤1 连接硬件。将开发板 RS485 的A、B、GND 引脚分别和 PC 机串口适配器
(USB 转 485 转串口模块)的 A、B、GND 引脚相连。
• 步骤2 打开 PC 机串口终端。在终端打开 kermit,并设置波特率:
$ sudo kermit
C-Kermit> set line /dev/ttyUSB0
C-Kermit> set speed 9600
C-Kermit> set flow-control none
C-Kermit> connect
其中 /dev/ttyUSB0 为 USB 转串口适配器的设备文件,注意要看实际 PC 机识别的
为准。
• 步骤3 发送数据。RS232 的设备文件为 /dev/ttyS1 。在设备上运行下列命令:
sudo -s
stty -F /dev/ttyS10 9600 -echo
echo “linaro RS485 test...” > /dev/ttyS10
PC 机中的串口终端即可接收到字符串 “linaro RS485 test…”
• 步骤4 接收数据。首先在设备上运行下列命令:
sudo -s
cat /dev/ttyS10
然后在 PC 机的串口终端输入字符串 “linaro RS485 test…”,设备端即可见到相同的
字符串。
• 结束
6.6.2 RS232
RS232 接口对应的设备设备结点为 /dev/ttyS8 ,支持半双工,默认波特率为 9600;
操作步骤
参照6.6.1章节
7缩略语
表9 缩略语说明
缩略语 | 说明 | 英文全称 |
---|---|---|
ARM | ARM架构微处理器 | Advanced RISC Machine |
RK3576 | Rockchip AIOT 处理器 | Rockship 3576 |
Docker | 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 | -- |
DHCP |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
eMMC | 一种存储器,由闪存和控制器组成 | Embedded Multi Media Card |
EXT4 | 一种 Linux 下的日志文件系统 | Fourth Extended Filesystem |
FAT32 | 采用 32 位二进制数的文件分配表 | File Allocation Table 32 |
HDMI | 高清晰多媒体接口 |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
HDD | 硬盘驱动器 | Hard Disk Drive |
LTE | 一种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 | Long Term Evolution |
SATA | 串行高级技术附件 |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
SSD | 固态磁盘 | Solid-State Drive |
TPU/NPU | 张量处理单元 | Tensor Processing Unit |
USB | 通用串行总线 | Universal Serial B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