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全面总结了计算机网络的核心知识点,包括网络分类、层次结构、关键协议、设备作用及TCP/IP体系等,通过详细解释和实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涵盖网络分类、层次结构、关键协议、物理设备作用以及TCP/IP体系等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学习指南。
计算机网络按分布范围可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和个人区域网(PAN)。按传输技术可分为广播式网络和点对点网络。按拓扑结构则包括总线形、星形、环形和网状形等。此外,还有按交换技术、传输介质分类的方式,如电路交换网络、报文交换网络、分组交换网络,以及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等。
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模型,具有诸多优点。首先,每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复杂度。其次,各层之间的界限自然清晰,易于理解。再者,各层功能的定义与其具体实现方法相独立,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此外,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促进了标准化工作。
协议是对等实体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是水平的。接口则是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即服务访问点(SAP)。服务则是下层为相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是垂直的。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
TCP/IP体系的核心思想是“网络互连”,即TCP、UDP、IP协议。它将使用不同协议的异构网络,在网际层(即IP层)统一为虚拟逻辑网络。TCP/IP协议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应用层和网络接口层有很多协议,而中间的IP层很小,这表明TCP/IP协议可以为各种应用提供服务(everything over ip),也可以屏蔽不同物理网络实现的细节(ip over everything)。
OSI模型有7层,而TCP/IP模型只有5层。OSI模型有三个明确的概念:协议、服务和接口,而TCP/IP模型没有明确的划分。OSI模型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而TCP/IP在网络层仅支持无连接的通信。OSI模型是先于协议设计的,TCP/IP模型是在协议发明之后总结的。OSI模型概念清晰但复杂且不实用,而TCP/IP模型是事实上的标准。
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具体的传输媒体。数据链路层则实现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可靠通信,在两个相邻节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此外,数据链路层还负责差错校验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转发器(中继器)/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网桥/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网关则工作在网络层以上,用于两个高层协议不同的网络互连。这些设备在计算机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IP地址是给互联网上每一台主机或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分配的全球唯一32位标识符。域名地址则是为了便于用户记忆而引入的,一个域名对应一个IP地址。MAC地址即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固化在适配器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转换是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知识点。
TCP/IP体系中包含了许多关键协议,如ARP、ICMP、TCP和UDP等。ARP协议根据目标主机IP地址来获取对应此IP的主机的MAC地址。ICMP协议则用于检验头部信息和数据,以及查询目标主机/路由的可达性。TCP协议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而UDP协议则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
TCP协议中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是建立连接和断开连接的重要过程。三次握手用于建立连接,通过SYN和ACK报文进行三次交互来确认双方的连接状态。四次挥手则用于断开连接,通过FIN和ACK报文进行四次交互来释放连接资源。
以千帆大模型开发与服务平台为例,该平台依赖于稳定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数据传输和模型训练。通过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该平台进行模型开发和优化。例如,利用TCP/IP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来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利用路由器和交换机的转发功能来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利用IP地址和域名地址的映射关系来方便地访问和定位资源等。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涉及众多知识点和技术细节。通过本文的总结和学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