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Dfinity和以太坊早就彼此欣赏,携手同行了,相信它们集成之后,定能为网络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来源:星际大陆
以太坊的整体架构由底层服务、核心层、顶层应用三部分组成。图片来源:网络
底层服务:包括P2P网络、LevelDB、密码学算法以及分片优化等基础服务。
核心层:区块链、共识算法等核心元件。
顶层应用:API接口、智能合约及去中心化应用(DApp)等。
其中,顶层应用是最接近用户的一层,以太坊的DApp需要通过Web3.js与智能合约层进行信息交换,所有的智能合约都运行在EVM上,并需要调用RPC。
由下图可以看到,由底层设施到上层应用,Dfinity分成了四个部分: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一层:物理的数据中心/机房。
第二层:每个物理机房可以申请运行多个节点,节点意味网络中的身份确认、责任与收益的主体。
第三层:一个节点下,可以运行多个不同功能和属性的子网,来承载不同业务场景。
第四层:在每个特定功能和属性的子网中有多个软件容器,不同容器有不同的功能,比如一个短视频应用,同时用到了数据容器、信任容器等。每个容器具备4GB的运行内存,业务的数据库也可以运行在Dfinity上;因为全球数据中心的支持与各种网络内容分发的使用优化,前端页面也完全可以直接运行在Dfinity上。图片来源:网络
Dfinity上的系统可以无缝交互。其智能合约能直接为最终用户提供 Web 体验,提供端到端的区块链安全性,可用于创建可扩展的 dapp,并且以相对稳定的成本处理和存储数据。
这些在现在的以太坊上是无法实现的。
以太坊网络是资产网络,人人都能够在以太坊上发行自己的项目,比如之前火爆的各种Defi应用。
而Dfinity 更偏向应用网络,主要目的是降低开发门槛,让开发者可以快速上手,编写代码创造出符合自己想法的应用程序。
Dfinity是开放性的互联网服务,每个应用既服务于自身的应用场景,也可以开放数据和接口给其他应用。
相对于其他底层公链项目,以太坊毫无疑问是龙头,但是作为Web3.0基层设施,未来要为全球几十亿用户提供服务,它还处于婴儿期,不够健全,也不具备可扩展性,其主要问题就在于扩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人员进行了“链下”、“layer2”等不同方案,但现在还没有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Dfinity则是通过将网络分为三层的办法,来实现 “几乎无限” 的可扩展能力。在共识层,不涉及任何数据的计算,只做对该交易的共识判断。在存储层,网络会被分成很多个子链,负责新的交易计算。验证层,主要对所有交易的验证。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主链才会进行二次验证。
从上文来看,Dfinity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以太坊,是不是意味着Dfinity能够替代以太坊。
Dfinity 的创始人Dominic Williams却并不这么认为,他曾在文章中提到“以太坊和Dfinity永远是朋友,他们有各自的侧重点,虽然在设计上有所不同,但非常互补——没有竞争力。只有将两者集成,网络才能更强大。”
Dominic Williams 表示,“Dfinity的智能合约运行在以太坊上,能够极大地降低用户成本,提高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感,例如,今天在以太坊上,1GB 的智能合约数据可能会花费用户大约 100,000,000 美元。在 Dfinity上,用户每年按周期支付的费用预估低于 5 美元。”
要实现这一可能,需要使以太坊智能合约能够直接调用互联网计算机上的智能合约,并使互联网计算机智能合约(“罐”)能够直接调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约。
整合两个网络需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使用“代理”合约,Dfinity智能合约“调用”以太坊智能合约、返回结果,反之亦然。第二阶段在代理合约中维护以太坊当前状态的副本。Williams称,“目前一些以太坊开发人员已经在进行此工作,并且在代码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以太坊和Dfinity的集成可以为以太坊DApps 通过应用互联网身份解决可用性问题。例如,以太坊 DApps的最终用户可以使用互联网身份对网站上的服务进行身份验证,而不会产生摩擦。
Dfinity也将从集成中受益。例如,该网络的一个关键目的是以开放和标记化的形式,重新构想从区块链上运行社交媒体。这通常会涉及与 DeFi 的集成,Dfinity与以太坊上的 DeFi 智能合约进行直接互操作,将大大促进这一发展。
综上,Dfinity和以太坊早就彼此欣赏,携手同行了,相信它们集成之后,定能为网络发展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