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是北京中心城区,商业、办公、交通、居住等高度集中。十三五期间,海淀区经济快速增长,2020年GDP突破8500亿元人民币。传统以人工为主的城市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新要求,治理成本高,按部门分治的方式,数据难以打通,无法协同快速处理。
加之,海淀聚集了大量的高知人群,对科技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和需求。海淀区城市大脑专班副主任、海淀区城指中心副主任巩振文表示,用科技手段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必然选择。基于海淀区城市智慧大脑的建设需求,2018年,海淀区政府与百度签署《建设海淀区“城市大脑”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率先应用“城市大脑”,加快解决城市运行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在科技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
时至2022年,海淀“城市大脑”已初具雏形,拥有智慧大脑的海淀,在城市治理方面已经迈入全新的时代。
“如今,海淀的街道上很少看到违规行驶的渣土车,城市道路上没有了渣土车带来的泥沙、飞尘,街道变得更整洁了,我们出行也变得更安全了。”市民赵大爷如是说。这整洁干净的城市环境背后,是海淀“城市大脑”助力下渣土车治理成效的提升。
对渣土车的治理是海淀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治理需求。海淀是一个建设大区,高峰时期约有300个工地在施工,渣土车运输问题较为特殊。而渣土运输行业性质特殊,且违法成本低,经常出现乱倾倒、闯红灯、未苫盖等现象;同时渣土车治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数据没有共享,难以形成治理合力,传统治理手段成效不明显。
通过与海淀区的合作,百度将自己的技术能力充分与实际场景结合,提升技术实用性的同时,为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了样板间。“百度AI算法在渣土车车型的识别模型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渣土车捕获率在各家算法中最高。”巩振文欣慰地说道。数据显示,智慧大脑支持下的渣土车治理,可以实现渣土车抓拍数量提升近30%,系统对渣土车号牌遮挡等违法特征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5%以上,渣土车行驶轨迹预测分析准确率超过60%,渣土车违规率从26%下降到了4%。“如今,那些渣土车到海淀都绕着走。”巩振文笑道。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
海淀区在渣土车综合治理场景中,采用了“三融五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和跨层级、跨街镇、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解决方案,将业务、数据、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融合。系统整合了工地信息、卫星图斑、周边视频、消纳地点等监测数据,以及交通、环保、城管等市级和区级跨部门数据,将渣土车全链条的数据进行打通、融合,构建一车一档信息。充分利用“城市大脑”的时空大数据和AI识别能力,实现了渣土车从源头工地、到路上运输及消纳环节的全过程管控,对渣土车源头管控、车辆轨迹研判、违法特征研判、执法取证、自动处理环节的精准识别与高效处理,为交通、城管非现场执法提供科技支撑。
AI能力是渣土车治理中成效提升的重要支撑。AI平台全天候、全流程、全实时、全自动的特点,让这套系统实现了24小时的智慧识别和预警,帮助监管部门实现无遗漏的监管和远程执法,从而实现了对渣土车的有效治理。而数据处理的包容性正是百度主导建设的海淀城市大脑的一大特点。
目前,海淀城市大脑已接入全区1万多路摄像头、2万左右传感器监测点位,及全区13个委办局、40多个业务系统,汇聚多维度的城市感知数据近50亿条,每天新增数据量超6千万条。
“就渣土车治理来说,有了大量的历史数据积淀后,对于车辆可能行驶的轨迹会有越来越准确的研判。这些预测信息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一些异常情况,从而有助于监管和服务效能的提升。”巩振文介绍道。
全面的感知能力、深度的认知能力、智能的决策能力和高效的行动能力的智慧大脑让城市日常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城市大脑”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更高效的智能化能力支持,借助AI、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能力,提升城市的日常治理能力。
如今,有了城市大脑的海淀,路上不仅少了渣土车,还少了很多乱停放的共享单车。“原来,让一辆违规停放的共享单车停到指定的车位大概需要4个小时左右。现在,城市大脑识别研判到有违停现象,系统就会把信息派发到共享单车所属的公司,该公司就会派人来处理,前后大约十几分钟就可以搞定。”百度智慧城市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张英博说道。
遵循“城市生命体”的设计理念,海淀“城市大脑”按照“1+1+2+N”架构模式建设,即:一张感知网、一个智能云平台、两个中心(大数据中心、AI计算处理中心)、N个创新应用。基于24个部门的数据整合、AI计算中心、时空一张图等共性技术平台的搭建,覆盖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城市交通、公共健康、智慧能源等50余个智慧化的应用场景,提升政府的治理和服务能力。
说到提效,“接诉即办”的改变是相当明显的。群众需求的接诉即办是一项非常耗费人力的工作,大量的来电信息,每一通电话都要由工作人员接听后,归纳整理,再分发给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反馈。而在海淀城市大脑的帮助下,可以通过AI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和知识图谱技术实现群众诉求的自动接收、智能派单、智能回访、人机协同质检,提高派发处置的准确度和效率。接诉即办的智慧化,不仅减轻了人力的工作负担消耗,而且让投诉处理更精细,实现更好的“即办”效果。
城市治理方面,城市大脑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包括消防出行时,与时间赛跑,城市大脑会给出道路最优解。还有垃圾处理方面,“垃圾车一般是定点去社区,但是有时垃圾桶提前满了,装不下了,系统识别后会自动推送给就近的车辆,提醒过来清运,城市大脑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处理服务方式,让城市更宜居。”张英博说道。
智慧的“城市大脑”在海淀区的城市治理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冗步骤,借助AI技术的高效运转,减少人力成本,让城市有序运转。“城市大脑”作为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开放创新平台,在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提升城市协同治理水平的关键。
“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一定是围绕城市治理需求,真正实现智能化升级。”在张英博看来,这需要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具有强大的“技术+实战能力”。
在城市治理方面,智慧城市的技术需要硬实力,借助城市内现有的摄像头、联网数据等基础设施,和海淀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IOCC)的智慧性,完成对渣土车治理、电动车进楼宇、垃圾分类等城市日常治理任务。如此庞杂的种类,要求智慧大脑对数据“兼容并蓄”实现无差别的云计算,还要求平台具有强大的算力能力,AI系统要拥有极高的无差别自动识别能力,才能帮助系统完成诸多场景的智慧化处置。
如今,百度将互联网大数据的能力充分融入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在百度智慧城市架构里,“数据服务中心”作为百度城市大脑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数据中枢,基于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助力城市治理实现自我优化。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影像、语音、空间等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智能化识别、理解、处理和分析,形成“城市数据大脑”,支撑城市的智能运行和主动思考,进一步释放城市中的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城市管理精度提升。
数据显示,海淀区接入城市大脑的数据有很多种类,其中,摄像头上万路,传感器2万点位作用,每天获取的数据大概有6000多万条,日均需要处理数据16万条左右;感知算法数据达到每天21T,涉及近200个子算法、20万次调用、20多个智慧化场景。这些数据都将成为宝贵的经验。
“就渣土车治理来说,有了大量的历史数据积淀后,对于车辆可能行驶的轨迹会有一个研判准确率。这些预测信息可以协助监控点的布设,从而提升执法效率。”巩振文介绍道,渣土车只是一类场景,因为百度这种预测的准确率、识别可以在多个场景上,比如针对于恶劣天气,气象的扫雪铲冰系统,之前的凝冰解雪。原有靠气象监测成本高,点位有时候也顾不了太多,不适用于广覆盖。“海淀影响北部、南部、中部,布点不一样,用摄像头后端AI识别之后,会提前三四十分钟推送给相关的市政交通部门、环卫部门等等扫雪铲冰,又有利于市民出行,也有利于城市的秩序和城市的安全。”
海淀“城市大脑”项目的是具备技术和实战能力的优秀样本,不仅本身具有强大的成长性和包容性,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模式、经验,为地区的管理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在未来还会帮助更多城市完成智慧化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