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上公网入口的核心价值与选型意义
在云计算架构中,公网入口是连接内部服务与外部流量的关键通道。合理的公网入口设计直接影响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与成本效率。当前主流的云上公网入口方案包括:负载均衡(SLB)、弹性公网IP(EIP)和NAT网关,三者分别对应不同的业务场景与技术需求。
选型决策的核心逻辑需围绕三大维度展开:
- 流量类型:是面向用户请求的南北向流量,还是服务间通信的东西向流量?
- 规模需求:单IP承载的并发连接数、带宽峰值及扩展弹性要求
- 安全策略:是否需要独立IP、DDoS防护、访问控制等高级功能
二、SLB(负载均衡器):高可用服务的流量分发中枢
1. 技术架构与核心功能
SLB通过虚拟IP(VIP)对外提供服务,将用户请求智能分发至后端服务器池。其技术实现包含四层负载均衡(TCP/UDP)和七层负载均衡(HTTP/HTTPS),支持轮询、加权轮询、最小连接数等调度算法。
典型应用场景:
- 高并发Web服务(如电商平台、社交应用)
- 微服务架构的API网关
- 需要会话保持的在线业务系统
2. 性能优势与扩展能力
以某云厂商的SLB为例,单实例可支持:
- 500万并发连接数
- 10Gbps带宽峰值
- 毫秒级健康检查响应
通过集群化部署,SLB可实现跨可用区(AZ)的高可用,当主可用区故障时,流量自动切换至备可用区,保障服务连续性。
3. 成本模型与使用建议
SLB采用”基础费用+流量费用”的计费模式,以某云为例:
- 四层SLB:0.05元/小时
- 七层SLB:0.1元/小时
- 流量费用:0.8元/GB
选型建议:
- 当后端服务器数量≥3台时,SLB的成本效益显著
- 需要SSL证书卸载的HTTPS服务优先选择七层SLB
- 避免将SLB作为固定IP使用(VIP可能变更)
三、EIP(弹性公网IP):灵活独立的网络出口
1. EIP的技术本质与使用场景
EIP是可动态绑定的静态公网IP地址,支持与云服务器(ECS)、负载均衡器(SLB)、NAT网关等资源解耦。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稳定的网络标识,适用于需要独立公网IP的业务场景。
典型应用场景:
- 需要备案的域名解析(每个域名需对应独立IP)
- 服务器迁移时的IP保持
- 需要直接暴露服务的特殊应用(如FTP、邮件服务器)
2. 带宽管理与弹性扩展
EIP支持按流量和按带宽两种计费模式,以某云为例:
- 按带宽:20-1000Mbps阶梯定价(如50Mbps月费936元)
- 按流量:0.8元/GB(适合突发流量)
性能优化技巧:
- 结合BGP多线接入,降低跨运营商延迟
- 启用DDoS基础防护(默认5Gbps防护能力)
- 定期检查EIP的绑定状态,避免资源泄漏
3. 成本对比与使用限制
相较于SLB,EIP的单位带宽成本更高,但具有以下优势:
- 可独立申请IPv6地址
- 支持IP白名单等精细访问控制
- 适用于需要固定IP的合规场景
使用限制:
- 单账号默认配额20个EIP(可申请提升)
- 欠费停机后EIP将被回收
- 跨区域绑定可能产生额外费用
四、NAT网关:私有网络的安全出站方案
1. NAT网关的技术原理与架构
NAT网关通过地址转换技术,允许多个私有网络(VPC)内的实例共享少量公网IP访问互联网。其核心组件包括:
- SNAT:源网络地址转换(出站)
- DNAT:目的网络地址转换(入站,需配合EIP)
- 端口转发:将特定端口映射至内网服务
2. 性能指标与高可用设计
主流云厂商的NAT网关性能参数:
- 最大连接数:100万-500万
- 带宽峰值:5Gbps-20Gbps
- 每秒新建连接数:3万-10万
高可用实现:
- 跨可用区部署(主备模式)
- 自动故障检测与切换
- 弹性带宽扩容(支持秒级调整)
3. 典型应用场景与配置示例
场景1:内网服务出站访问
VPC内ECS(192.168.1.100)→ NAT网关 → 互联网
配置步骤:
- 创建NAT网关并绑定EIP
- 在子网路由表中添加指向NAT网关的路由
- 配置SNAT规则(允许192.168.1.0/24出站)
场景2:端口转发入站
公网用户 → EIP:80 → NAT网关 → 内网Web服务器:8080
配置要点:
- 确保安全组放行目标端口
- 避免端口冲突
- 定期检查转发规则有效性
4. 成本效益分析
NAT网关采用”实例费+流量费”模式,以某云为例:
- 小型实例:0.12元/小时(适合50台ECS以下)
- 中型实例:0.6元/小时(适合50-200台ECS)
- 流量费:0.8元/GB
成本优化建议:
- 共享型NAT网关适合出站流量稳定的业务
- 突发流量场景考虑按需实例
- 结合CDN降低回源流量
五、三方案对比与选型决策树
1. 功能特性对比表
| 特性 |
SLB |
EIP |
NAT网关 |
| IP稳定性 |
VIP可能变更 |
固定IP |
依赖绑定的EIP |
| 并发能力 |
500万+ |
单机限制 |
100万-500万 |
| 协议支持 |
四层/七层 |
任意协议 |
主要四层 |
| 健康检查 |
支持 |
不支持 |
不支持 |
| 扩展性 |
集群扩展 |
单点 |
横向扩展 |
2. 选型决策树
- 是否需要负载均衡?
- 是否需要独立固定IP?
- 是否需要内网服务出站?
3. 混合架构实践案例
电商系统架构示例:
- 前端Web层:SLB(七层)+ ECS集群
- 支付接口:EIP(固定IP+SSL证书)
- 订单处理:内网微服务通过NAT网关访问第三方API
- 数据库:仅内网访问,无需公网入口
此架构实现:
- 高并发处理能力(SLB)
- 合规性要求(支付接口固定IP)
- 安全性保障(数据库隔离)
- 成本优化(NAT网关共享出站)
六、未来趋势与选型建议
随着云原生技术的发展,公网入口方案呈现两大趋势:
- 服务化整合:云厂商逐步推出融合SLB、WAF、DDoS防护的统一网关服务
- 智能化调度:基于AI的流量预测实现自动扩缩容
2024年选型建议:
- 新建系统优先考虑云厂商的应用型负载均衡(集成WAF、CDN等功能)
- 传统架构迁移可分步实施:先通过EIP保障业务连续性,再逐步引入SLB
- 关注IPv6支持能力,未来公网入口需具备双栈访问能力
结语
SLB、EIP、NAT网关三种方案各有其适用场景,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开发者应根据业务特性、流量模式、安全要求等综合因素进行选型。在实际架构设计中,往往需要组合使用多种方案,例如通过SLB提供高可用服务入口,配合EIP满足合规需求,再利用NAT网关实现内网安全出站。合理的公网入口设计是构建稳定、高效、安全云上架构的基础。